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方式欢迎来到 · 视点印象网
历史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历史 > > 正文
辞职后汪东兴每天都看新闻联播 更思念毛泽东
时间:2021-11-02来源:钟山风雨 陈家鹦
核心提示:晚上7点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7点半后打台球活动身体约1小时,之后如精神尚好,再看一会儿书后就寝。众所周知,汪老对毛泽

   核心提示:晚上7点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7点半后打台球活动身体约1小时,之后如精神尚好,再看一会儿书后就寝。众所周知,汪老对毛泽东特别崇敬。汪老家人告诉我们,汪老许多年来对毛主席的思念之情不减,每逢主席的生辰、忌辰,汪老都会到毛主席纪念堂去献花、瞻仰。

辞职后汪东兴每天都看新闻联播 更思念毛泽东

  本文摘自《钟山风雨》2012年第3期,作者:陈家鹦,原题:《走近乡贤人物汪东兴》

  我长期在中共早期革命领袖、著名烈士方志敏的家乡江西弋阳县从事编史修志工作。当年曾与方志敏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及其麾下的幸存者,不少已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他们自然都是小小弋阳县的“人物”。编史修志者要征集文物和史料,更要“抢救”活资料,因此走访这些老同志就是我们必做的功课了。

  土地革命时期投身革命的汪东兴,当年就是方志敏等创建的红十军的战士。随着中国革命节节胜利,汪东兴在革命队伍中的职位渐渐提升。他身居要职并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近30年,直至伟人逝世。因此,汪老自然是我们眼中重要的工作目标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就与汪老有书信和互寄材料的来往,至90年代又有几次进京面见机会。随着渐渐走近汪东兴,我们不仅对他传奇的革命人生留有深刻印象,似乎更感知到老一辈革命者丰富的情感世界。

  热心支持家乡编史修志

  新中国成立后,汪东兴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处副处长兼警卫处处长,此后还曾兼任政务院秘书厅副主任、公安部副部长、中央总参警卫局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8年3月曾到江西省任副省长兼农垦厅厅长。两年后返京。

  1976年10月,汪东兴以中央警卫局长、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等重要职务和特殊身份,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坚决支持和配合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鉴于他的特殊作用和贡献,1977年8月在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汪东兴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从而到达革命生涯的最高峰。1980年2月中共第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批准他辞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职务。“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汪东兴很快适应了社会角色的转换和生活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汪东兴远离政坛赋闲居家有些年头了。那些年,颐养天年的汪老,心情旷达淡定,潜心读书,谢绝诸多活动。尽管汪东兴深居简出、不会生客,可他接待家乡的干部及父老乡亲却很热情,尤其是对我们这些从事编史修志的同志几乎是有求必应,让我们都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记得有位京城作家想取得面见汪老的机会,便央求汪老的秘书刘桂民,声称与我们有点“关系”,于是“搭便车”跟着我们走进了汪老的院门。

   汪老搬离中南海后就一直居住在西单东侧的一个胡同里,与他比邻的是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的居宅。记得我们初次登门是1994年5月。我们穿过花木葱茏的院落走进客厅,那时年近八十的汪老头发已经全白,但面色红润,双目炯炯有神,腰杆笔直。

   见面握手在沙发上落座后,我们先就他老人家多年来对家乡编史修志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谦虚地笑笑,连连摆手:“应该的,还是你们搞具体文字工作的同志辛苦。”

   盛世修志。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掀起修志热潮中,汪老欣然担任了《弋阳县志》编纂顾问。不久,地方党史征集委员会成立,家乡的党史征集、编研工作又开展起来。汪老热心支持家乡编史修志,他不像一般的名人,仅仅题个字、写篇序、留个名,或是听听汇报点点头。他常常是带着老花眼镜,一笔一画地按我们的要求写文字材料;对于我们送他审阅的各种文字图片稿,也是一丝不苟地审阅把关。

   我记得,县志出版前,我们将撰写的反映当年苏区斗争的历史材料及相关图片寄给汪老,请他把关。若干天后,刘秘书就给我们办公室来电话指出,我们绘制的弋阳苏区斗争形势地图有错误:汪老家乡余家坞,属弋阳五区,1932年已成立苏维埃政权,应属于红区,而地图上把它标成白区了。并告诉我们,汪老已在地图上亲笔做了修正,还配有文字说明。
   那个“弋阳五区”紧挨着信江河岔地带,在比例尺“1:360000”的地图上只比黄豆稍大点,眼睛稍不留神,就辨不出那个错误。可就这点小纰漏,也没逃脱汪老的目光!不由得让人打心底里叹服汪老的认真和敏锐。

   1994年那次见面,主要是为编辑出版弋阳党史人物传来征求汪老意见的,并请他写序。话转正题后,汪老说:“你们事先寄来的书稿我看了,没什么问题,建议这本书中人物加两个人,一个方志敏,一个余汉潮。”

   记得当时我向汪老解释说,“方志敏”在我们党史办编印的《弋阳英烈》中出现了,再收编进这本书里怕重复不妥。

   可汪老强调说:“不要怕重复,方志敏是全国著名烈士,影响很大,要经常宣传……”

   我了解汪老的意思,他认为我们党史办写“方志敏”考虑的是“存史”职能,他强调和突出的是我们工作的“教化”职能,要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扩大对革命英烈的宣传。

   余汉潮烈士是汪老走向革命道路最早的领路人,给他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采纳了他的意见,在这本弋阳党史人物传中加进方志敏、余汉潮两人。该书出版后还广泛送发到全县基层和学校去,扩大宣传教育面。

   那时,汪老的《毛泽东在粉碎林彪反革命政变阴谋的日子里》的文章刚在江西省党史刊物发表不久,我告诉他此文影响很大。由此我谈及现在另一同类题材的纪实作品,似乎比汪老的文章多出一些离奇的细节,让人觉得很神秘,是非莫辨……

   汪老说,书的作者是掌握不少资料,也到过他那里谈情况,可有些细节太“文学加工”,不真实。“比如书中关于我的描写,细节就不真实,写我考虑问题时抽烟,还写我高兴就喝酒……你们是知道的,我既不喝酒也不抽烟。不是今天才这样,而是几十年都如此啊。”汪老还不无担忧地说,现在有些书凭主观臆测,掺水太多,这个倾向不好。接着他话锋一转,对我们说:“那些文学作品马马虎虎,影响、危害还会轻点,如果你们写党史,也掺那么多水分、有偏向,问题就严重了。你们说,对不对?”

  汪老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人,可他对历史仍怀有敬畏感。他的严肃态度再度感染了我,在接下来向汪老汇报家乡革命旧址的立碑以及维护情况时,我表态说:“回去后我们一定按上级要求和汪老的意见,努力把‘立碑’的工作抓紧搞好。”因为“立碑”就是把历史写在革命前辈奋斗过的土地上,向后人传承啊!

  这次拜访离别,汪老将他亲笔题字的《汪东兴日记》(1993年6月出版)赠我。

  热衷著述,生活别样精彩

  为了拍摄方志敏的专题片,地方电视台进京采访汪老,我于1995年6月陪同前往再次见他。在未进入正式拍摄前,我有机会与汪老多聊了一阵子。汪老说,毛主席与方志敏在当年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见过面,在后来的土地革命时期,他俩虽然没谋面,但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直至英勇牺牲的情况主席还是很了解的。毛主席他老人家很钦佩方志敏。他打算对着采访镜头,将他亲耳听到的人民领袖评论方志敏的话说出来……

   1953年4月的一天,毛泽东在浙江省莫干山半山腰散步时,对汪说:“爬到山顶就可以看到你们江西弋阳县了。弋阳出了个人民英雄方志敏……方志敏同志是有勇气、有志气、而且很有才华的共产党人,他死的伟大,我很怀念他。”

   另外,汪东兴陪同毛泽东于1965年5月视察井冈山时,毛泽东说:“方志敏同志是很有理想,很有气魄的革命家。……”汪老与我言谈的这些鲜为人知的内容,在此前已形成文稿寄送给我们党史办了,成为我们最珍贵的文档资料之一。

   电视台结束了录音录像采访后,还要拍一些汪老近期的著作和生活情况。刘秘书和汪老的女儿汪延群忙碌着从内室搬来一捧书刊。刘秘书一边翻动那些有汪老的著作杂志,一边向我们介绍,近年来找汪老的可多哩!可汪老除了同意与中央部门、党史机构的同志联系,其他的人找来都让他挡驾了。

   确实,汪老是与中国革命一起成长起来的老前辈,他长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特殊经历和粉碎“四人帮”的特殊作用,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独特人物。汪老先后出版了自己的著述《汪东兴日记》、《汪东兴回忆——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等,反映了革命生涯的重要片段,其新鲜翔实的内容,为读者和研究中国革命的专家所瞩目。
那几年想踏进汪老院宅门槛求见的人络绎不绝。为此,他应当代国史研究、当代江西研究等相关机构约稿,撰写了《毛主席指导我们办江西共大》等专题回忆稿;应聘担任了《毛泽东遗物事典》的顾问,并为书名题字,后由红旗出版社出版;为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编著的《毛泽东生活档案》题写书名,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跟着录像机的镜头,我们也一边打量周围环境,一边比较随意地跟汪老和他家人聊了起来。

   我们谈话的客厅宽敞整洁,陈设简单朴素,北墙一排书柜装满马列主义和毛泽东的经典著作,西墙靠窗处挂一中堂,是毛泽东1961年10月16日亲笔书赠汪老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上书“唐朝少年诗人王勃诗一首,送别。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毛泽东一九六一年十月十六日”。其书法笔走龙蛇,骨气雄浑,令人心胸激荡。

   汪老的夫人姚湘娥是延安时期红军队伍中的老医护人员,他见我们在这幅墨宝前驻足凝视良久,便告诉我说:1961年10月16日那天,秋高气爽,毛泽东兴致很高,除了给汪东兴写了王勃的诗,还特意又写了老人家自己脍炙人口的词《沁园春·雪》赠给汪东兴。我们在毛泽东的书法集中,见过这件墨宝的复印件,在场者有人说人民大会堂里也将其放大,挂在大厅,这幅书法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雄风遒劲,气贯如虹,把作者的博大胸怀、革命气魄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这样珍贵的笔墨赠给汪东兴,足见毛泽东对汪东兴的信任和厚爱。

   汪老兴致很好,他从卧室取出六七本大相册。翻开那些相册,许多照片已经泛黄,但依然保存得很好,13岁便参加革命的汪老传奇式的革命风采尽显眼底。

   汪老的书房在客厅的东侧,四周摆满高高的书柜,多是古色古香的线装书,每部书都有汪老手书的书名。偌大的写字台上,一盏古旧的台灯,几摞书籍、资料和文稿。每天汪老都要在这里伏案看书著述。汪老参加革命后,多次进党校学习,特别是到毛泽东身边工作之后,他更是求知若渴,常年不懈。他说:“我之所以还有点知识和作为,都得益于学习。”姚湘娥大姐笑着说:在中南海工作学习时,有的工作人员屁股是尖的,汪老是平的,“他坐得住”。汪老告诉我们,那个时期他重点阅读了有关党史毛泽东方面的文献资料,同时回忆和思考相关问题,每当有了想法或理清了思路马上就动笔写……

   他还说,他每天早晨、上午看“大参考”、报纸和读书,会客多半安排在下午。晚上7点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7点半后打台球活动身体约1小时,之后如精神尚好,再看一会儿书后就寝。他说,生活要有规律才好啊。

   不一会儿,汪老女儿端了一大盘西瓜,热情地招呼我们吃。趁此空档,我们提出要与汪老一一合影留念,汪老欣然应允,于是我们一个个分别与汪老在院子合影。

   众所周知,汪老对毛泽东特别崇敬。汪老家人告诉我们,汪老许多年来对毛主席的思念之情不减,每逢主席的生辰、忌辰,汪老都会到毛主席纪念堂去献花、瞻仰。每逢五周年、十周年纪念时,往往会发表一些纪念文章表达他怀念之情。他赠我们的《汪东兴日记》就是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而出版的。

   岁月匆匆催人老。如今我退休离开工作岗位了,可常常听到从进京拜访过汪老的乡友们谈及他,都说年过九旬的汪老神智尚健,仍保持多年来的阅读书报习惯且笔耕不辍。我还得知,2009年11月,汪东兴让他的女儿汪小燕代表他参加在武汉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毛泽东纪念馆联谊会。汪小燕告诉大家,她父亲身体健康,未改多年生活习惯,也很关心时政新闻,还常常看家人从互联网上下载的资料……

  每当我回想起有关汪老孜孜不倦、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汪老最崇敬的伟人的一句名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汪老就是这种人。他愈老弥坚,使人尊敬。

(责任编辑:白皓静)

after medical abortion redirect open

相关热词搜索:



免责声明:本篇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本网站不负责任何法律责任。联系方式:QQ:3098026269
新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