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方式欢迎来到 · 视点印象网
历史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历史 > > 正文
和坤:以才貌双全获得乾隆的恩宠
时间:2021-11-02来源:印象中国网
和坤 本文摘自:《和珅成败论》 作者:宋树理 出版社:中国档案出版社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一句话成了民间广泛流传的口头禅。

 和坤:以才貌双全获得乾隆的恩宠


 

和坤

    本文摘自:《和珅成败论》  作者:宋树理  出版社:中国档案出版社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一句话成了民间广泛流传的口头禅。同时,这也是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真实写照。

  说起和珅,别人肯定要说,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奸连之臣,头号太贪家。但对于他个人的发迹,及怎样博得乾隆帝的宠爱,而步步升迁,登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爵位,人们却不一定了解。本书看重围绕这一主题,全方位、全视野地展开阐述。也许这是一个圆满的答案。


  和珅,字致斋,姓钮祜禄氏,乾隆十五年(1750年)生,满洲正红旗人。出身于武官世家,是个官学学生。长得一表人材,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肤色晰白,水汪汪的两只眼睛尤有媚气。如果稍为点缀,酷肖一位俊俏美貌的妙龄女郎。他的身世和这副长相为奠定他一生荣华富贵提供了优厚的条件。然而,还有他自幼具有性格刚强,志向远大,敢于同命运作不屈的抗争,树立自信、自强的信念,是决定改变了个人命运的一大举措。


  清高宗乾隆是中国封建社会里最专制、最好大喜功的帝王之一,他的所谓“十全武功”奉祠了专政的独裁,夸大了封建皇朝盛世。导致其晚年的社会风气渐趋于腐化堕落、腐败不堪的局面,宠养了和珅这样一个臭名昭著的蛀虫。


  在乾隆四十年到四十一年间,和珅靠着英俊的相貌和善察颜观色拍马屁技巧,由一个抬轿的侍卫一跃升到中央最高统治阶层,当他做军机大臣时才28岁。和珅的一生中几乎把握过大清帝国所有实权,如国家的人事权、财权、军权、文化教育大权、民族事务及外交大权,都直接地控制在他的手里,以至于朝鲜使者和英国使者都把他当成二皇帝。


  综观其历史奇迹,应该说享受权力还不是和珅最主要的目的,他的权力欲远远比不上其金钱欲。再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获取权力的目的就是为了攫取金钱。当嘉庆下令查办和珅时,仅从和珅家抄出的财产就值银九亿两。这是何等惊人的一幕。


  纵观和珅的足迹,本书以五个阶段阐述他平步青云的经过,用一个阶段叙述一步失足沦为千古恨。在写作过程中,也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叙述;由于历史时期的原因,书中也出现文言文与白话文并用,主要体现材料的真实性。同时,在叙述的基础上,是以年为经,以事为纬,条块结合,前后照应。我们的宗旨是将实用性、可读性、启发性融为一体,以飨读者。本书在很多地方吸收了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谢。


  编著者2001年5月于燕园和珅自幼好学上进,肯动脑筋,满汉皆通,出类拔萃。关于和珅发迹的原因,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然而,史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和珅内靠英俊相貌和善解人意,外借偶然机遇,受到乾隆皇帝的恩赐,破格提拔,一步登天。


  1.八旗子弟,武官世家“名流出自世家”,这句话并非虚传。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大的贪官和珅出生在清王朝发展到历史最高峰的时期。和珅的家族并非一般。有关和珅家庭的社会地位,在社会上产生某些反面说法,说他出身“贫贱”、“低微”,言外之意,他是不配当“宰相”的。我认为这种说法很值得商榷。很可能是由于他被治罪后,人们对他的鄙视,或往日被他打击、排挤的人对他的忌恨、敌视;也许是因为他当政时迁升太快,又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故为同僚们所不齿,背后对他蔑视、痛恨,少不了用些贬词。当然,不可否认,论出身,他比李侍尧等人是低的。不管怎么说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大妥当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下面分别介绍旗籍及世家,予以证实。


  和珅,原名善保,字致斋,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甲刺:那是满语译为“进或代”意思),他家曾一度被抬人正黄旗,获罪后其家属又被划归为正红旗。他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父名常保,母为伍弥泰之女,另有一说是嘉谟之女。


  关于和珅的旗籍问题,据《清实录》、《清史稿》、《清史列传》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保存的档案均认为,他是满洲正红旗人。但由民国初年以来,有的学者对他的出身、旗籍提出了疑义。有的人认为,他不是一般旗人,而是“包衣旗人”,说他是内务府包衣。在近人刘禺生所著《世载堂杂记》中的《和珅当国时之戆翰林》条记述:孙星衍(字渊如)“曾为人题和尚袈裟画,有‘包尽乾坤赖此衣’句,和珅为銮仪卫包衣出身,有献此诗以媚和珅者,遂恨之刺骨,知者鲜矣。”再有,当代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全璧背后》一文中,认为和珅不仅是内务府包衣,而且怀疑他为满洲正白旗内务府包衣籍。周先生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嘉庆四年正月初,治和珅罪时,大学士等屡奏公议和珅罪状,明言‘和珅是满洲世仆’,此即当时指内务府包衣的特用语;二、同年五月初五日上谕:‘吴省兰曾充咸安宫教习,和珅时系官学生。’按:咸安宫官学,雍正六年专为教育内务府包衣子弟所立;三、据丰绅殷德《延禧堂诗钞》称英廉为先曾外祖。如上所述,英廉即内务府包衣籍,贰臣冯铨的后裔。更可瞩目者,和珅自乾隆四十五年六月授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四十八年三月为正白旗满都统;他的至亲也是正白旗。其坟地也在东郊,为正白旗区。综四者而观,和珅应属内包衣籍。”我们认为,周先生的推想是站不住脚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英廉虽姓冯,为汉军镶黄旗人。但他与祖居直隶(今河北)涿州(今涿州市)的冯铨并无关系。冯铨(1595—1672年),字振鹭,又字伯衡。19岁中进士,在明清两代都做过大学士等高官,深受崇祯帝、多尔衮与顺治帝的重用,死后被封上谥号。他死后其子孙后代并没有成为内务府包衣者。周先生认为英廉是冯铨后裔,可能是取材近人邓之诚的《骨董琐记》记载:“英廉,字计六,汉军镶黄旗人,本姓冯,涿州人,盖铨之裔也。”我们认为这种说法,纯属推测。其实,英廉的先祖属于《御制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的尼堪姓氏。其先祖名冯士勇,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东北沈阳一带(今辽宁省沈阳市),何时归顺清先祖已不可考。英廉是冯士勇的第六世孙。又,周汝昌先生说和珅的“母亲是英廉之女”,或“名臣英廉是他(指和珅)的舅氏”的说法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在和珅长子丰绅殷德所著的《延禧堂诗钞》中明明称英廉为“先曾外祖”,这就清楚地说明丰绅殷德的母亲是英廉孙女,而非丰绅殷德的祖母是英廉之女,按理其结论:和珅是英廉的孙女婿,而非英廉的外甥。


  (二)“满洲世仆”一词与“八旗世仆”意思一样,都是指八旗军民,在史书、档案中俯拾即是。只有“内府世仆”和“内府微末世仆”等词才是“指称内府包衣”。现举例如下:(1)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有杀湖南学政胡中藻,赐死广西巡抚鄂昌一案。鄂昌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已故大学士鄂尔泰的从子。他们二人均党附鄂尔泰。乾隆帝就胡著《坚磨生诗集》、鄂著《塞上吟》寻隙开诗狱,杀胡中藻,赐死鄂昌,并撤鄂尔泰出贤良祠。在有关此案上谕中称鄂昌为“满洲世仆,历任巡抚,见此悖逆之作,不但不知愤恨,且丧心与之唱合,引为同调,其罪实不容诛。”(2)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特成额在乾隆五十年任湖广总督时,因发生孝感灾民骚动闹事事件而获罪。他在给乾隆帝的奏折中曾自称“满洲世仆”,“自幼受皇帝豢养,恩擢以总督”。他与和珅是属于一族,同为钮祜禄氏。只是特成额为镶黄旗人,是清朝开国元勋额亦都之后,康熙朝辅政遏必隆之曾孙,乾隆朝内大臣策楞之子,大学士讷亲之侄。(3)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就盛京礼部侍郎世臣获罪一案发的上谕:“盛京为我朝龙兴重地,自定鼎以来,设立五部侍郎及奉天尹丞等官,分理庶政,教养旗民,责任綦重。且距京师仅千余里,方今天下一家,即在汉人,犹不应稍存择地之见,况满洲世仆,岂可遂忘根本。”(4)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副都统广成奏称:“八旗世仆生齿日繁,荷蒙圣恩动支国帑,京城内外空地建立房屋,分给兵丁居住。”(5)嘉庆帝在上谕中也曾说过:“惟念满洲官兵,皆系定鼎时从龙世仆,朕岂不垂念。”这里的“满洲世仆”、“八旗世仆”和“从龙世仆”等都泛指一般满洲八旗官民,而非“指称内府包衣”。


  “学而优则仕”。和珅少年得志,聪明过人,学业有成,也是他后来得宠的重要原因。


  和珅少年时期曾在咸安宫官学学习过。咸安宫官学最初为内务府人员子弟所办,但后来就成为所有八旗子弟均可就学的学校了。这些学童不是一般八旗子弟,而是八旗子弟中经过挑选的优秀者,咸安宫官学也是诸官学中的佼佼者,用今天的话说,是一所重点学校。


 


(编辑:文硕)

 

how can i terminate my pregnancy at home link post abortion care

相关热词搜索:



免责声明:本篇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本网站不负责任何法律责任。联系方式:QQ:3098026269
新闻图片